
作者生活照。

作者工作照。
□白仁濤
辦公桌抽屜最深處,鎖著一摞用紅繩捆扎的報紙。邊角被歲月磨得微微卷曲,卻仍能聞到那縷熟悉的墨香。這是我20年執(zhí)教生涯中珍藏的《黑龍江日報》。從初登講臺的青澀小伙,到如今鬢角染霜的鄉(xiāng)村教師,它始終如一盞溫潤的燈,照亮我扎根黑土地的教育之路。
1999年,我背著行囊來到這所鄉(xiāng)村學校報到。土坯砌成的教室、吱呀作響的木桌椅,還有孩子們眼中那抹既好奇又羞怯的光芒,讓我心中交織著激動與忐忑。
第一堂語文課,我想給孩子們講“家鄉(xiāng)的美”,可翻遍僅有的幾本教材,關于黑龍江的內(nèi)容卻寥寥無幾。正當我一籌莫展時,校長微笑著遞來一份《黑龍江日報》,“這上面有不少咱們黑龍江的故事,興許能用上。”
那晚,我在昏黃的臺燈下將報紙逐字逐句研讀。“松花江畔稻浪滾滾”的通訊,細膩描繪了農(nóng)民彎腰插秧的景象;“扎龍濕地迎來候鳥”的圖片里,丹頂鶴的優(yōu)雅姿態(tài)讓我眼前一亮;就連“民俗小知識”,也饒有趣味地介紹著蒙古族那達慕的盛況。
第二天上課,我把報紙帶到教室,指著圖片給孩子們講松花江的四季,朗讀通訊里的風土人情。當讀到“咱們縣的西瓜在全省評比中拿了獎”時,一個男孩興奮地舉起手來:“老師,我家種的就是這種西瓜!”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,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起自家的農(nóng)活,熟悉的鄉(xiāng)景。從那以后,我暗下決心,要讓《黑龍江日報》成為孩子們認識家鄉(xiāng)的“活教材”。
訂閱《黑龍江日報》成了我每年必做的事。春天,我將“春耕時節(jié)”的報道剪下,貼在教室后墻的“家鄉(xiāng)專欄”,讓城里來的支教老師也能感受春耕韻律的脈搏;夏天,我向孩子們講述“防汛救災”中武警戰(zhàn)士守護堤壩的故事,教他們懂得責任與擔當;秋天,在充滿墨香的“豐收節(jié)”特刊上,我?guī)ьI孩子在金黃的稻田里,書寫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;冬天,“冰雪大世界”的圖片則化身美術課的范本,孩子們用彩筆描繪冰雕的同時,也畫出對外面世界的向往。
這些年,學校面貌一新,多媒體教室、電子圖書角一應俱全,但我仍保持著每天翻看《黑龍江日報》的習慣。備課遇到瓶頸時,“教育周刊”里的鮮活案例總能帶給我啟發(fā);跟家長溝通農(nóng)業(yè)政策時,“鄉(xiāng)村振興”專欄幫我用最樸實的語言解讀政策;就連學校組織研學活動,我也會在報紙上找家鄉(xiāng)的紅色足跡與非遺項目,讓行走的課堂更具深度與溫度。《黑龍江日報》不僅是我的“教學助手”,更是連接三尺講臺與廣闊鄉(xiāng)土、過往歲月與未來世界的橋梁。
如今,我教過的學生中,有人成了農(nóng)技員,有人回到母校執(zhí)起教鞭,有人將家鄉(xiāng)特產(chǎn)銷往全國各地。每次他們回來,總會提起當年教室里的“家鄉(xiāng)專欄”,說起我讀給他們聽的報紙故事。而我抽屜里的報紙,也從最初的幾頁,變成了厚厚的幾摞。閑暇時,我常把舊報紙拿出來整理,看著那些泛黃的文字和圖片,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、教室里清朗的讀書聲,仿佛穿越時光,再次回到眼前。
這就是我與《黑龍江日報》20年平凡而溫暖的故事。它陪我走過教書育人的每一個春秋,也幫無數(shù)鄉(xiāng)村孩子打開了認識家鄉(xiāng)、看見世界的窗口。往后的日子,我仍會繼續(xù)把報紙里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,讓黑土地上的泥土香,浸潤每一顆童心,讓家鄉(xiāng)的聲音,在教室里朗朗回蕩。
(作者系哈爾濱市雙城區(qū)幸福學校教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