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畏烈士畫像。圖片由東北烈士紀念館提供
□本報記者 孫思琪
東北烈士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座雕像,他的主人公名叫何畏,原名何永祥,是出生在哈爾濱賓縣的一位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小英雄。
何畏從小跟隨父母居住在方正縣大羅勒密的三家子屯,10歲起就給大羅勒密的地主楊三爺家放牛。九一八事變后,屯子里常常給他講抗日道理的郭叔和滿叔不見了,剩下的一些叔叔時常在一起開會,成立了抗日自衛(wèi)隊??粗笕藗?yōu)榭谷毡济?,年幼的小永祥埋怨自己年歲太小,若是再長大一點,也要參加抗日游擊隊。
1935年夏天過后,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在大羅勒密一帶建立了根據(jù)地,戰(zhàn)士們在深山里修建了密營、被服廠,還在群眾中建立了反日救國會、自衛(wèi)隊、婦女會和兒童團。
隨著抗日根據(jù)地的壯大,敵人派出幾路人馬,進行“大討伐”。危急時刻,屯子里的抗日自衛(wèi)隊員都轉移到屯外附近的山林里,等待機會打擊敵人。而小永祥則帶領幾名兒童團員留在屯子里,給抗日自衛(wèi)隊員通風報信。
一天上午,小永祥像往常一樣在屯子里偵察敵情,突然看到有十多個日本兵在滿家大院里做飯,他們的步槍架在院子里,門口只設一個崗哨。見此情景,小永祥立刻悄悄跑到屯外向抗日自衛(wèi)隊報告,最后在他的幫助下敵人被繳了械,當了俘虜。
1938年5月,為了擺脫敵人的“討伐”,抗聯(lián)四軍從寶清一帶出發(fā),向五常方向轉移,計劃開辟新的游擊區(qū),與同活動在那里的抗聯(lián)十軍會合。在林海草原中連續(xù)行軍三個多月,部隊極度疲勞。為了甩掉敵人的“追剿”,總是迂回前進。
在一次戰(zhàn)斗中,何畏主動要求擔當掩護任務。戰(zhàn)斗中,他不幸受傷被捕。
在獄中,何畏被敵人打得皮開肉綻、鮮血淋淋,他瞪大雙眼,咬緊牙關,一聲不哼,一字不吐,直到昏迷過去,才被架回牢房。
敵人的暴虐沒能摧毀少年的意志,卻加速了死神的降臨。小英雄何畏堅貞不屈,最終因為刑傷過重,壯烈犧牲,將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烽火抗日的征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