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補夢的人:打工人的詩》/本書編委會/浙江攝影出版社/2025年4月
浙江攝影出版社推出的《補夢的人:打工人的詩》,將目光廣泛投向建筑工、家政師、快遞員、外賣騎手等眾多職業(yè)群體。這些來自不同崗位的創(chuàng)作者,以“第一視角”為筆,真實記錄下中國城市化浪潮中鮮活的生存細節(jié),以及與之共生的情感共鳴。
與傳統(tǒng)詩集的呈現(xiàn)方式迥異,該書另辟蹊徑,巧妙融合詩歌與攝影兩種藝術形式。書中,詩人工作場景的照片與詩作文字相互映襯、彼此闡釋,構建起“視覺+文本”的獨特雙重敘事模式,為讀者帶來別具一格的閱讀體驗。
登上龍年春晚的“外賣詩人”王計兵,此次入選的組詩《奔跑的藍》,并非其巔峰之作,給筆者留下的印象較為平淡,整體表現(xiàn)中規(guī)中矩。相較之下,他今年發(fā)表于《人民文學》的《烤火》,似乎更能彰顯其創(chuàng)作水準。
來自湖南隆回的女工魏蘭芳雖籍籍無名,但其作品《銷售出庫單》卻令人眼前一亮。她以自身打工體驗為堅實基礎,巧妙融入鮮活故事,作為另一種獨特的“不在場”存在。這一創(chuàng)意大膽突破打工詩歌傳統(tǒng)結構模式,極大拓展了其邊界。
同樣令人驚艷的,是以收破爛為生的劉忠於。在《我把一噸廢鋼筋搬成了三噸》中,他調適了以往內心與外在世界單一的感知模式,在創(chuàng)作時開始接納共同體的聲音:“一噸廢鋼筋就這樣被我/搬成了三噸/仿佛,我掌握了這種簡單枯燥的方式/就會舉一反三?!?/p>
福建詩人王祥康的《盲人按摩師》亦觸動人心:“他用力在我背上開疆辟土/指頭的啞語說出孤獨/說為前世贖罪他說今天是他生日/特別想鄉(xiāng)下的媽?!痹谶@首詩中,詩人回歸純粹自我,以質樸真切的口吻,融入世俗煙火,站在普通百姓的位置,傾訴心聲。
此外,王二冬的《中國快遞員》、包華其的《進城的西瓜》和弦河的《在陌生的城市,想寫一封書信》等詩作,皆為不可多得的佳作。詩人們巧妙選取精妙場景、獨特處境或鮮明角色切入,在整首詩中讓這些元素衍生出豐富意義與深刻表達。
于是,我們看到更多如王計兵般身處底層的打工者,以質樸且略帶粗糙的情感,淋漓盡致地書寫自身生存狀態(tài)與精神世界。他們的文字,如矛盾匯聚的漩渦,其中,柔情與狂熱激烈碰撞,細膩與粗獷相互交織,順從與反叛彼此交鋒。
倘若轉換視角,站在讀者的立場去品味這些詩歌,更容易從中獲得一種既能反觀外界、又能內省自身的深邃洞見。就如同透過一面特殊的鏡子,不僅能映照出周圍世界的種種,還能清晰地審視自己的內心。
誠如作家孫昌建在《寫詩是造夢,也是補夢》序言中所說:“寫詩是一種造夢,也是一種補夢,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行為和追求。所以,寫詩不再是為了換一個工作崗位,不再是為了成為已經(jīng)被命名的那些人,因為寫詩本身就是一種活法?!?/p>
對于打工者而言,詩歌猶如一劑良藥,既能宣泄消極情緒、緩解沉重壓力、放松緊繃心情,又成為他們與命運頑強抗爭的有力武器。他們借詩歌筑起溫暖堅固的堡壘,抵御如潮水般襲來的人間寂寞與寒冷,從而在瑣細的生活中,清醒自持。
在當下碎片化的生活語境中,人們對內心寧靜的渴望與對遠方詩意的向往愈發(fā)強烈。透過這部《補夢的人:打工人的詩》,我們不僅能洞察生命中諸多普遍元素,而且能領略詩人至情至性的特質。詩中,“有趣的靈魂”與“真摯的情感”完美統(tǒng)一。
在筆者眼中,這些詩人恰似一群無畏的勇者,他們大多以筆為利刃,果敢且堅毅地剖開時代那層厚重的痂殼,毫不避諱地直面?zhèn)€體內心深處的隱痛。
尤為可貴的是,多數(shù)作者皆秉持求真務實的態(tài)度“講故事”,所講的故事邏輯清晰、脈絡分明,這無疑賦予了詩歌更強的可讀性。當讀者沉浸于這些詩作之中,仿佛開啟了一場與自我的深度對話,在字里行間尋回那些在紛繁世事中迷失已久的本真自我。